0535-2311862
虫螯伤或咬伤(sting and bite by arthropods)在日常生活中常有发生,多数轻微而不引起人们注意,但有的毒性很大,仍需警惕。蝎、毒蜂、蚁的螫伤和蜈蚣的咬伤。对人体的危害较大,重者可致死亡。
蝎属于蛛形纲。具尾刺,内有毒腺。头端具有钳状的爪,用以夹取小动物,并立即以尾刺螫毒致死。蝎约有300多种,分别隶属于6个科,虫体长达15~20cm,但大多形小。一小部分蝎毒性大,人被螫后,局部剧烈疼痛、具烧灼感、水肿,并可能出现皮肤变色与坏死,严重的病例发生肌肉痉挛、精神障碍、偏瘫或失明等。
一般毒性小的蝎刺螫后,只需稀氨水涂于螫伤处,疼痛即可快速缓解;严重的螫毒,可将伤口挑破,使毒血外流,也可借助吸引器将毒血吸出,然后用高锰酸钾溶液洗涤伤口。出现惊厥者可用吗啡、镇静药。
取出毒刺,伤口用0.02%高锰酸钾溶液冲洗。中国东北地区曾发现有类似眼镜蛇毒性的蝎子螯伤,注意呼吸和血压,因蝎毒主要为神经毒素,注意肌肉痉挛、低血压、肺水肿和呼吸衰竭的发生。
蜈蚣属于节肢动物门唇足纲。体呈长形,背腹扁平,分为头和躯干两部,躯干部是由许多同型体节所组成。每一体节上有一对粗壮的附肢,头部有一对较长的触角,具单眼和复眼。第1对附肢发育呈钳状的颚肢,内有毒腺,能泄出具有麻痹作用的毒液,用于捕食和螫伤人皮肤。蜈蚣种类很多,大小不一,其大者长达25cm。蜈蚣常在夜晚爬到床上或衣服中,受到刺激时,因防御而咬人。小型蜈蚣螫人时,可引起局部红肿疼痛,一小时后缓解。大蜈蚣咬伤后,出现剧痛,局部红肿和疼痛,可伴淋巴管炎和组织坏死,还可出现全身症状,如头痛、发热、恶心、呕吐等。罕见小儿被咬致死的病例报告。
伤口可用肥皂水、3%氨水或5%碳酸氢钠溶液冲洗,剧痛者可用0.25~0.5%普鲁卡因伤口周围封闭,口服镇痛药。出现全身症状时可予对症治疗。有过敏反应的多系毒液中组胺样物质所致,可用抗组胺药物(即常用的抗过敏药)。
暂无评价信息!